本页主题: 圆持法师20年心血熔铸——《佛教伦理》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南无僧伽吒经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2 点
银子: 4 两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9-05-12
最后登录:2009-05-25

 圆持法师20年心血熔铸——《佛教伦理》

0
圆持法师20年心血熔铸——《佛教伦理》 ]31UA>/TI  
圆持法师简介 2qkZ B0[  
圆持法师是一代高僧正果法师的弟子,1986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现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副馆长。自1988年起,圆持法师便誓发弘愿,开始了对佛教伦理思想的整理和研究,历时20年,宵衣旰食,覃思精研,终于铸成此一部恢弘巨著,惶惶三卷,百十万字,从四十五个方面列一百六十余章上千个词条祥尽地阐述了佛教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尽赅群经,可谓是分门别类,采撷《三藏》菁华;条分缕析,尽释奥谛真义。圆持法师此书于佛教伦理的的阐释和弘扬可谓善莫大焉。 bJ#]Xm(]D  
cTQ]0<9:e  
内容简介: jt?.g'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同中国本土文化朝夕浸润,互相洇濡,渐成一体,至六祖出,禅宗光大,于是乃蔚然成为一种完全中国化的宗教,融汇儒与道,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别具特色的伦理体系,其中既包含了原始印度佛教追求超越性的、终极关怀的伦理思想,也吸收了具有现实理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华传统伦理文明。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在“当下”,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方面都亟需予以重视和弘扬。圆持法师历时20年,遍阅三藏,从四十五个方面列一百六十余章上千个词条详尽地阐述了佛教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惶惶三卷,百十万字,可谓是一部佛教伦理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恢弘巨著。 :\<D q 71  
书籍信息: ;LjTsF'  
    大16开,280×160,1300页。精装 W{z{AxS  
"-HmXw1+t  
作者简介: H:jx_  
  圆持法师196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经过多年矢志努力,于1982年于北京广济寺拜一代高僧正果法师为师,同年他考入了北京“中国佛学院”。1986年他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现任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副馆长。自1988年以来,致力于佛教伦理思想的整理工作。1995年他重新整理并由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满汉蒙藏合璧大藏全咒》,该书约有一千万字,属重要的民族文学作品。 D8S3YdJ  
近十年来,他前后在《团结报》、《香港佛教》、《在党旗下》、《研究动态》、《丛林》、《改革内参》以及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X:1&Pdi  
dqu+-43I|  
迎接佛陀诞辰2633周年 DtrR< &m  
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q+}KAk|]V  
隆重庆贺《佛教伦理》出版 Nt5`F@;B  
<yq kJ  
  序一 yoc;`hO-  
y +2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佛教出现于世的宗旨,即通过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而获得清净。 2V6kCy@V  
那么,佛教开示众生所要悟入的佛知见是什么呢?经典中有两点最关键的依据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  5gZ6H/.  
一、《造像功德经》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d$}z,~sN  
二、《增一阿含经》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IqW4Q1>f  
此两点即是佛教之根本教义,也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进而获得清净的根本依据。前一点又可名为因缘观,属于对人生与世界认识的基础;后一点又可名道德观,属于对人生的社会行为要求。前一点为体,后一点为用。依前一点而论,可以说佛教非神教信仰;依后一点而论,可以说佛教是道德信仰。有因缘观,才有益于理性与科学的发展;有道德观,才有助于人伦与社会秩序的建立。此两点是佛教信仰的两大立足点,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甚多。 k6b0&il  
体因用而显,用借体而生。体用虽不离,但终究贵在用。 dr~6}S#  
通观三藏教典,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阐释善因缘得善果、恶因缘得恶果的理体,引导人朝弃恶向善的用上下工夫。这也正是佛教于所存在区域都能形成重要社会道德影响的原因。《三藏》教典中提出了异常丰富的伦理思想,如首先提出“慈爱人物”,又辩证地提出“能爱他者即是自爱”。另又提出“自利利他”,又辩证地提出“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还提出“利益世间”,同时又辩证地提出“若利世间即是自利”。如此等等的佛教伦理思想,既为佛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不断调适能力的应有方法,也为中国和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d%wy@h  
20世纪30年代,太虚大师曾提出“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又相应地阐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佛教协会即以“人间佛教”作为劫后恢复的目标旗帜,提出了“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的三大实践方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历经近三十年后的今天,社会时代环境已焕然一新,佛教已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基础,如何及时准确地找到自身发挥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应有位置,已成为最为迫切与重要的大事。近些年来,教内教外有越来越多的呼声,希望佛教事业更好地朝向社会道德教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共识,无疑是符合佛教历史作用和自身特色的。因此,“人间佛教”的建立,尽管须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但只有立足于佛教伦理思想,在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上下工夫,才是安守本分的唯一重要出路。 Z|k>)pv@  
2002年夏,圆持法师向我介绍他自1988年以来从事佛教伦理思想的全面整理工作,我即欣然表示支持。他少小为复兴佛教而发心出家,通过20年三阅藏经,有史以来将佛教伦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足见其行愿相应,实不负出家者住持佛法的崇高使命。 _b)=ERBbCo  
《佛教伦理》一书的整理成功并正式出版,为实现“人间佛教”提供了最好的思想理论依据,也必将为社会的道德进步与和谐发展,以及民族的复兴大业,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i3[%]_eP.  
p6Ie?Gg  
                                一诚                                                m2|%AD  
                            2008年12月18日 <QcQ.b  
d)yu`U  
v%2@M  
bCbpJZ  
序二 :kb2v1{\  
f}%paE"  
佛教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不可能脱离历史潮流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佛教应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前进步伐新发展模式,已成为不可回避和拖延的首要重大历史抉择问题。佛教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始终循着一条在适应中和平发展的轨迹而演变。过去所形成的适应社会的模式和方法必定要受时代的局限,有相当的部分可以成为佛教适应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借鉴,但绝不能认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成规。如果佛教欲继续作为一个负责的社会成员而存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调整好自身的位置,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发挥出对社会特有的价值和作用。 :{Mr~Co*  
适应社会,是佛教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其过程往往是历尽艰辛和波折的,尤其是20世纪的中国佛教。自民国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佛教所长期适应的原社会环境基础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教内有识之士,为了谋求佛教适应巨变社会的出路,纷纷竞起探究。其中,太虚大师(1889年-1947年)提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间佛教”构想,太虚大师的学生法尊法师(1902年-1980年),于1938年公开提出“适应今后世界人类需求的佛教”。他的另一学生印顺法师(1906年-2005年)对“人间佛教”思想也作了推动工作。“人间佛教”思想历经近80年的探讨和推进历程,为当今佛教与社会适应奠定了直接的思想基础。正果法师(1913年-1987年,既是法尊法师的弟子,也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他于1987年春第五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上提出:“佛教徒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佛协组织该怎么工作?”以上的构想和思索,其实质都是针对佛教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的问题而发的。整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很难真正找到或确立佛教适应新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30年间,佛教命运沉浮不定,也不可能解决好适应社会的问题。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长期稳定日趋健康的发展时期,为佛教最终解决适应社会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G9 g -EP\  
圆持法师秉承太虚、法尊、正果三代前辈们的未竟之志,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寻求佛教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出路。他经过多年时间博览《三藏》和研究世俗诸伦理学说,认识到佛教是道德信仰绝非神学信仰,佛教的主要社会价值在于它的伦理思想。不论从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还是从佛教的一贯历史经验来看,无不以伦理思想为主题和特色,这也正是今后佛教谋发展的最好基础。因此,他自1988年开始,着力全面整理和研究佛教的伦理思想,通过对《三藏》教典中有关思想和资料的挖掘和整理,以原始经典为依据,建立了佛教伦理的缜密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划时代意义。书中采撷的资料广泛深入、发隐现微,很多是前人所未曾发现和重视的,从而也为今后教内外有志者广泛深入地研究佛教伦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b$W~w*O   
《佛教伦理》的整理成功与问世,为“人间佛教”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找到了最佳出路与契合点;使佛教存在于世所应有的特色职能和价值得以发挥;使百年来佛教界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理想得以实现。此外,它还必将成为今后重新认识佛教的重要依据,对佛教在新千年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巨大贡献。 G3wkqd  
                              传印                tP0\;W  
                        2008年12月16日 9z9\pXFQ  
%UXmWXF4$  
                      rQb=/@-  
北京善堂文化有限公司 }gR!]Cs)^  
结缘电话:010-64122165  010-64111687 hq|I%>y  
Posted: 2009-05-25 15:43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