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落花谷主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2
发帖: 617
威望: 651 点
银子: 108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4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2
最后登录:2010-12-31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0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MA5BTq<&  
fIcra  
多增一分真我 >,%7bq=T!  
0P6< 4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OX/}j_8E^(  
OL)M`eVQ'  
从自我做起 |&a[@(N:zf  
?$FvE4!n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Og3bV_,"  
@^93q  
修德 cE0Kvqe`  
B~2\v%J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 ~#^FFe  
4>xv7  
知羞耻 LXQ-J  
[XP3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1]j_4M14aA  
SgocHpyg  
诚于内,形于外 1u0 NG)*f  
h *-j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MsBcP[  
jNA^ (|:  
救世先救心 )q+9_KU q  
<xeo9'k6&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3xnu SOdh  
Z*(lg$A9 M  
深思熟虑每句话 "|l-NUe  
]1<O [d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N2^B  
h&6v&%S/L  
问心无愧 K q0!.455  
?=h{`Ci^ $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cCH2=v4hU  
;eRYgC  
入群磨练 yy6?16@  
`?ijKZ}y5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g np\z/'>  
/hMD Me  
最坚强的人 z2QZ;ZjvRS  
Q+\?gU]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4?v^QNh  
LGm>x  
不毁谤同道 DEw_dOJ(  
75V?K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fjAsbT  
~D)!zQkD  
不伤害别人 6*<=(SQI  
Z) zWfv}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a!>yX ex  
]' F{uDm[  
彼此感恩、行善 *SX'Or,  
^c{,QS{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mb\}F9  
-/.Xf<y58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YpT x1c-  
|6pNe T[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 sXjaL8  
I9`R L Sn  
何谓修行? btK| U  
H3"[zg9L:a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vRLkz4z   
Xh/i5}5 t  
福至心灵 ?5#Ng,8iT  
Fs_umy#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XLK#=YTI  
e4V4%Qw  
不要小心眼 {Tp0#fi  
$Wy7z^ t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n7"e 79  
xP.B,1\X  
步入解脱门 D@yg)$;z  
}TZ5/zn.Dw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gOI #$-L  
bUC-}  
时时尊重他人 \guZc}V]:\  
j w)Lofn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mN^92@eebC  
pCz;km  
练心 {R7>-Y[4)2  
x-0IxWD%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OYJy;u3"  
';x .ry  
不散播是非 -&#L4AM%(9  
ujZki.x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PXcpROg56  
]],6Fi+  
启发自我觉性 FDaHsiI:  
n*^g^gp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lT$D8  
~F*pV*  
以众人为重 )p"37Ct?  
cve(pkl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J p.Sow  
?#xNz=V  
苦修 BBw`8!  
J"8bRp=/|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I]>-~_  
|2X Et\P  
放弃忧愁惶恐 ^ 3LM%B  
!arcQ:T@G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NxSJ  
<pGPuw|~I  
不谈神通怪力 D5)qmu  
Q;{yIa$ $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mSAuS)YD  
fcb:LPk;  
修学三要 MC/$:PV  
gh}FZs5 P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9> e r  
!h7`W*::  
同参 bvn?wK   
r!yrPwKL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KO<fN,DR  
C^Tc9  
同道 uJMF\G=nb  
O{&5/xBA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m:/@DZ  
m~r^@D  
圣人无梦 #O^H? 3Q3  
N7%Jy?-+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GC H= X  
GY<Y,  
修行修心 u.0Z)j}N  
e}f!zA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J$&!Y[0  
79uL"N;  
戒、定、慧三学 `8\pihww  
mT5d[lz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NaG1j+LN  
d7^:z%Eb|  
四重德行 z]Z>+|  
/J3e[?78u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DyG3|5s1R  
XYWGX;.=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J7emoD [  
dI-=0v-|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9y'6|>l  
y .S0^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I'  
t3 *2Z u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a]oN:ERb  
X~5TA)h;~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Posted: 2009-06-21 11:38 | [楼 主]
飞天
知恩报恩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355
威望: 356 点
银子: 489 两
贡献值: 4350 点
在线时间:291(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12
最后登录:2010-12-19

 

慈济大爱,佛法永存! dum! AO  
顶礼证严法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Posted: 2009-06-22 11:5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