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落花谷主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优秀斑竹奖 特殊贡献奖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12
发帖: 617
威望: 651 点
银子: 108 两
贡献值: 4950 点
在线时间:41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4-22
最后登录:2010-12-31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证严法师

0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k .F(*kh  
lU3Xd_v O  
多增一分真我 piiO5fK|  
kZ 9n@($B  
一切的修行法门,如坐禅、念佛等,都是为了收摄心念。“修行”,主要是多改掉一分假我,多增加一分真我。 =u&NdMy  
[  **F  
从自我做起 ~HgN'#Y?  
v-Uz,3  
想拥有一个清净的社会并不难,但需先从无数个“我”与“你”开始做起。想要求整体的美,也必须从个体开始;有无数个美的个体,才会有大整体的真善美。同样的,响往生活在菩萨的世界,自己就必须先学习做菩萨。 (WS<6j[q  
1]jUiX=T  
修德 ^m^,:]I0P  
]h&?^L<.  
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WXqN!:  
;W#/;C _h  
知羞耻 Jc9^Hyqu&  
k Nw3Qr  
一个人只要有惭愧羞耻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情。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有惭愧心,知羞耻。 'P)[=+O?t  
C)s*1@af  
诚于内,形于外 KTu&R6|  
j(=zc6m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衡量?应是存诚于内,而形之于外。等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充分表现内在的修养。 AqP\g k  
X<$8'/p r  
救世先救心 X 7"hTD  
>za=v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成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祥和乐。 $L$GI~w/  
D61e  
深思熟虑每句话 vro5G')  
GUK3`}!%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所说的话,每一句话都要深思熟虑,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否能利益众生,开导人心,使人开解烦恼? WN?meZ/N/  
gIXc-=Ut  
问心无愧 @-qC".CI  
su]ywVoRT  
修行要抱持一个原则与信念——为佛教、为众生,行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与打击也要忍受,凡事做到问心无愧的地步。 `<l|XPv  
c'6$`nC  
入群磨练 A&fh0E (t  
> 'KQL?!F  
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q&wXs/$a  
}GTy{Y*&  
最坚强的人 u~d&<_Z  
:WnXoL  
行忍辱的人,是一个最坚强的人,任何人与事都击不倒他;能忍,才能成就天下大事。 [?`c>  
cM'5m  
不毁谤同道 IsCJdgG  
OG}D;Ew  
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8m"5J-uIi  
&9'JHF!l  
不伤害别人 [f'DxZF-  
I2=Kq{  
人往往为了爱自己而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不去伤害别人。 )Z 3fytY  
@V-CG!  
彼此感恩、行善 FR@ dBcJUU  
cBA2;5E  
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uy;3s=03^  
"]`QQT-{0  
个人是社会的起源 MPd#C*c  
gB@Wv9 1  
社会形态源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源自于个人的修养。若能先培养好个人修养,进而料理好家庭,社会秩序自然能渐上轨道。 a[8_ O-   
5+O#5" v_  
何谓修行? _?2xIo  
l9.wMs*`X  
所谓修行,即“修”心养性,端正“行”为,常存惭愧心勤勉精进。如修学而不精进,不知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心无惭愧者,行为必然不端,遑论修心养性? 4.dMNqU  
g%<7Px[W  
福至心灵 .ODtduURe  
6dmTv9e  
有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是谓“福至心灵”。 QrPWS-3~!  
hK$-R1O  
不要小心眼 ;SVF"Uo  
\ca4X{x  
为人处事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P{Xg:0  
<s#}`R.#2  
步入解脱门 LVLh&9  
MU&5&)m  
平常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Ahq^dx#o  
O'-lBf+<  
时时尊重他人 1.H"$D>TC  
{+t'XkA  
若想在世间成就事业,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要成就品德,必须先从“随时随地尊重他人”的基础做起。 X>|.BvY|  
Qg _?..%  
练心 6<t\KMd  
^?xXP=/  
人生在世,常会接触复杂的人事;所谓“修行”,就是要藉复杂的“人与事”来练心。 4!gyFi6$  
._tv$Gd@k  
不散播是非 }u+R,@l/  
Vq'&t<K#  
无意间的散播是非,虽然没有伤害别人的身体,但是却毁坏别人的名誉形象,这种罪过比伤害别人的身体还严重。 tXK hkt`  
\^-3)*r  
启发自我觉性 xHr  
Hab9~v ]  
修行,得靠自己精进地启发自我灵明的觉性,不能期待不劳而获的成果。 iQGoy@<R  
<qRw! 'S^  
以众人为重 {@ , L  
.(1$Q6yG  
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aakEU  
{Ue6DK %  
苦修 "| Q&  
[bOy, ^@4  
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练吃苦的心志。 dadMwe_l0  
w6 "LHy[  
放弃忧愁惶恐 8w*fg6,=  
*j*jA/  
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MA-$aN_(  
9wb$_j]F`#  
不谈神通怪力 mifYk>J^9  
wA~Nfn ^  
除了对人与事必段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从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准,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vp_$6  
rP\ 7C+  
修学三要 q2<J`G(tZ  
X"1<G3m4  
修学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场。二、要有骆驼的耐力——工作时,要有骆驼般的耐劳和耐力。三、要有狮子的勇猛——努力精进如狮子的威猛。 Nm081ic2<  
mmKrmM*1  
同参 ca-n:1  
.N+xpxdG,  
同参,是同修间彼此相互切磋、去除习气,唯存清净佛心的意思。 bA^a@ lv a  
YJ6vyG>%C  
同道 2E1TJ.[BS  
a "1$z`ln  
同道,是指同修间若有错误的行为,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厉之意。 1Ev+':%  
\S@A /t6pa  
圣人无梦 bT*4Qd4W  
s,29_z7  
古人说:“圣人无梦”,是形容圣人并不把梦当一回事,精神不执着于梦境,不理会梦中事,每天睡醒之后就面对现实的生活。 &4%J35~  
q7PRJX  
修行修心 Vlz T  
/&|pXBY$;  
修行人的心境,要如“乌过白云,鱼跃水面”般——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事物而烦恼,心境安然而自在。 s+w<!`-  
S BoF (0<  
戒、定、慧三学 0*"j:V  
\9?<E[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R`?^%1^N  
1c4%g-]7  
四重德行 [ O)Zof  
: [9'nR  
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q HG1#^  
H.mG0x`M"E  
“言理”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58'U|  
^MW%&&,BL  
“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X]*/]Xx  
Ww@;9US 3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刚柔并济,令人欢喜亲近又不致轻浮,亦即孔子所说:“温而厉,威而不猛。”涵有“温、良、恭、俭、让”之威德;故言“貌重”则“温威并重”。 3d<HIG^W}  
S- \lN|  
“厚重”即心宽意厚,善解人意,常怀欢喜心,乐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则“人人皆欢喜”。 3# (5Kco  
W9Lg}[>:)  
闲看花开花落 任尔云卷云舒
Posted: 2009-06-21 11:38 | [楼 主]
飞天
知恩报恩
级别: 论坛版主


精华: 0
发帖: 355
威望: 356 点
银子: 489 两
贡献值: 4350 点
在线时间:291(小时)
注册时间:2009-01-12
最后登录:2010-12-19

 

慈济大爱,佛法永存! }j(2Dl  
顶礼证严法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Posted: 2009-06-22 11:55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洞天福地社区 » 法海拾贝


Powered by 净业寺 © 洞天福地社区 Corporation